2022年度军队科学技术成果推荐项目公示

 

项目名称

平战结合远程移动医疗模式的创立及应用

主要完成单位

1.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

2.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3.飞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

(职称、工作单位、完成单位、主要贡献,有无获奖经历)

1.向定成(教授/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项目总负责人,担任胸痛中心医疗总监、中国胸痛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胸痛中心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创建了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包括认证及质控标准及体系、前后方协同救治的战场远程移动急救模式,创立了大医院-作战部队的远程移动门诊,起草了《中国胸痛中心认证标准》等多个标准文件,主编了国内胸痛中心建设的主要专著。)

2.张金霞(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项目的早期建设者和实施者,负责胸痛中心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常态化运行和管理,承担远程协同救治及指导基层急救培训,是推动远程医疗急救工作的核心力量。)

3.顾晓龙(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承担战场远程移动急救的常态化运行及区域协同、培训、远程移动门诊救治等工作。)

4.霍勇(教授/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担任中国胸痛中心联盟执行主席、中国胸痛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胸痛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应用、标准制定及认证,协调国家卫健委发布了《胸痛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及胸痛中心相关的配套政策。率先提出了胸痛中心的“三全模式”,是推动全国胸痛中心建设的领导力量。)

5.段天兵(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参与战场远程移动急救的常态化运行及区域协同、培训、远程移动门诊救治等工作。)

6.唐柚青(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担任南部战区总医院胸痛中心行政总监,负责胸痛中心的常态化运行、战场远程急救和院前急救工作流程的优化和质控、与120和网络医院的协调和培训、认证等工作。)

7.易绍东(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项目的早期创建者之一,担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办公室主任,协助军民融合胸痛中心的标准文件的起草及修订,负责胸痛中心认证组织及培训工作。

8.龙锋(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参与战场远程移动急救的常态化运行及区域协同、培训、远程移动门诊救治等工作。)

9.彭娜(副主任医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参与战场远程移动急救的常态化运行及区域协同、培训、远程移动门诊救治等工作。)

10.杨海峰(工程师、广州艾威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广州艾威梯通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远程急救云平台数据库、认证平台的开发,参与研发了在急救医疗过程中应用蓝牙技术进行时间采集和管理的方法和系统,即时通信协同工作中任务信息提醒的研发。)

项目简介

本项目主要特点:平战结合、军民两用。有六个主要创新点:1、研发了适于战场远程实时监护的便携式远程移动生命监护系统;2、开发了急救过程中的时间节点自动采集和管理系统;3、开发了支持远程协同救治的急救云平台;4、创建了平战结合、军民融合的胸痛中心急救体系,包括认证及质控标准及体系;5、创立了前、后方协同救治的战场远程移动急救模式,显著提高了卫勤保障能力;6、创立了大医院-作战部队的远程移动门诊,使大医院的资深专家可以随时对部队官兵提供远程诊治。

知识产权名称

专利1: <一种在急救医疗过程中应用蓝牙技术进行时间采集和管理的方法和系统>(专利授权号:ZL201210180484.3,发明人:高强、杨海峰、孙贤俊,权利人: 飞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专利2:<一种基于即时通信的协同工作中任务信息的提醒方法>(专利授权号:ZL201710112067.8,发明人:杨海峰、高强,权利人:飞救医疗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软件著作权3:<远程急救指导软件V1.0>(2013SR061049)

软件著作权4:<区域协同胸痛急救网络系统V3.0>(2019SR0266399)

软件著作权5:<扁鹊飞救胸痛中心远程急救监护系统V1.0>(2014SR026309)

推广应用情况

1、平时为民服务:截止2021年12月,全国已有5200多家医院建立了胸痛中心诊疗模式,其中2096家通过了国家认证,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从10.7%降低到3%-4%,主动脉夹层的死亡率从39.7%降低到17.3%。

2、为军服务部分(暂不宜公示)